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帐号 在线排版 加入收藏 网站导航 TAG标签
原创文学网(htwxw.cn)
辉坛文学网-有奖征文,原创文学网征文
心情说说
  • 恩宇 说:呵呵!!!
  • 寒千古 说:【西江月】 入月仲秋兴庆,玉盘静注吾窗。借芒明月夜!!!
  • 清香荷韵 说:大家好,我是清香荷韵!!!!
  • 胸无识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胸无识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素手挽青丝 说:你的衣角是我留不住的忧伤!!!
  • 丹心汗青 说:我说,我想回来,还回的来吗?!!!
  • 袋鼠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袋鼠 说:知难而进,愈挫愈勇;永不言弃,持之以恒。天道酬勤,!!!
  • 袋鼠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当前位置: 辉坛文学网 > 名家散文 > 黄裳 >

访书--作者黄裳

时间:2015-01-07 22:29来源:黄裳文集 作者:黄裳 点击: 次 -[收藏本文]



多年来,苏州对我的最大吸引力是书。访书在苏州,比起北京的琉璃厂、杭州的留下、南京的状元境……味道完全不同。
 
整整三十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天,鲐肺汤上市的时候,我陪了叶圣陶、郑西谛、吴辰伯到苏州去旅行。在车站上遇到周予同,他是从上海到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去上课的。一把拖住他们到学校去演讲,没有谁肯去,事实上当时他们谁都不能公开露面。郑西谛就要我去讲,我当然不会去,因为,我连一些在学院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西谛还是不住地说,他真的不是在说笑话,正经得很,还说我是“三人行中最少年”。
 
这事还恍如目前,而西谛的墓前如果种了白杨的话,怕真的也“堪作柱”了。
 
记得那天晚上在酒楼上夜饭,三个人都能喝,结果是虽未沉沉大醉,也相差不远。从酒楼出来时,观前一带早已上灯,西谛却吵着要去访书。
 
先到玄妙观,在一家书店里看书,我花了一块钱买了一部康熙刻本的《骆临海集》送给了辰伯,因为他是义乌人,与骆宾王是同乡。从玄妙观出来后又到护龙街上去访书,书店都早已上了门板。西谛就擂鼓似的敲门,终于敲开了。书店的主人是认识他的,就热诚招待。记得店里刚收得许博明家的一大批藏书,善本不少。特别是整整一架地方志,几乎都是康熙以前的清初刻本,西谛大声连赞“好书”。其实我知道,他不久就要到香港转往解放区,不想买,也没有余钱买书的。不过他还是告诉我:“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机会不能放过!”好像我是百万富翁似的。这情景也还如在目前。
 
从这家书店出来时,大约已是八九点钟了。给秋夜的微风一吹,大家也多少清醒了一些,算算护龙街上的旧书店,至少还有十多家,怕是不能遍访了。正是“酒已都醒,如何销夜永”?西谛还是不肯回到宿舍去,终于想出主意,要去看江义庄里戈裕良手叠的假山。记得也是在护龙街上,钻进了一条狭狭的小弄,在昏暗中看见一座假山。自然是什么都没有看清楚,而且后来知道,这实在也并不是江义庄。
 
这次访书的经过,想来虽然有些可笑,但确是十分美好的回忆。
 
那以后,我就时常到苏州来,每次总要有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花费在书店里。当时的护龙街与玄妙观,真是书的海,不只是书店,连马路两边也摆着摊,连地上也都是的。相熟以后,还会被书店主人邀请到楼上去看他所藏的“秘本”、残书。这在我都是最大的乐趣。如果将所见、所闻、所得记下来,我看是不会输于我的同乡先辈李南洞的《琉璃厂访书记》的。
 
不过这种“盛况”没有维持好久,苏州的书市逐渐消歇了,到江青伙同林彪抛出那个《座谈纪要》以后,整整十年,苏州市上就再也不能看到一册线装书,这中间又出现了另一种传说、神话似的故事。总的说来,恰如一场伟大的魔术吧。现在那谜底也逐步揭开了。如果记下来,其奇诡、悲壮就更非李南洞所能梦见。
 
自然,那些熟习的书店经营者,也一个都不再露面,久违了。
 
这回,当我从恰园出来,漫步走进对面的古籍书店里去时,却十分意外地被几位店员叫住了。真的是意外,十年不见,彼此都还“无恙”。
 
于是被让进内间,泡了茶,坐下来谈天。这两位老朋友,是最近才从江苏北部的农村里调回来,归了队的。在过去的十年里,线装书是被视为典型的“四旧”的,那从事收集、流传线装书的人又该是什么呢7这是不言而喻的,他们的命运就不必说了。
 
现在终于“无恙”地回来了,那就好。我就问问他们最近的业务,曾经收到过什么好书?对旧本书在民间流散情况的估计,今后如何开展保护、征集的工作等等。
 
问题有一大堆,而且并不都是愉快的故事。我不想写什么调查报告,因此在这里就略之。
 
好书是日见其少了,近年来他们所收的可以看看的善本,说来说去也不过十种左右,就选抄两种名目在这里。嘉靖刻的贾谊《新书》,冯班校来本;毛斧季的抄本《麻纺集》和《梅花袖》;归昌世的稿本《假庵杂著》,是记苏州掌故的;黄丕烈跋的明抄本《野客丛书》……
 
我又被让到楼上的书库里去看书,这真是好久没有过的快事。虽然看下来不兔使人失望,书的质量是远远不能和过去相比了,现在摆在架子上的,过去大抵是放在地上的东西,甚至还不及。为了“不虚此行”,积习难改,我还是花了四角钱买了一册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金陵刻本的《煮药漫钞》,书是薄薄的一本,只二卷,是诗话之类的东西。作者则是嘉兴叶伟(松石),他是在同治甲戌(一八七四)应日本文部省之聘,到东京的外国语学校担任汉文教师的,那是日本的明治七年。
 
叶松石在光绪六年(一八八零)又重游大阪。此书则是病中所记,前面有日本湖山老人小野愿的序文(明治十五年,一八八二)。
 
买到这本小书,我是非常高兴的。不只因为这是隔了十多年以后,重新阅肆得到的第一本旧书;更为了这是一百零四年前,在中国还没有派遣公使时就到日本去进行文化交流的前辈的作品。在敬爱的邓副主席访日的时候,得到此书,实在是极为使人高兴的事。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四日
 
姑苏访书记
 
最近,应朋友之约到苏州去住了两天。苏州过去我是常去的,照我旧有的经验,苏州的可爱,第一是那里的旧书多,每次去都能看到一些别致的书,偶然也能得到几种;其次是那里的饮食好,可以吃到价廉物美的小吃,如元大昌酒店里各种下酒的零吃、包子和面,至于园林之美倒还在其次。荏苒若干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面所说的两种特色基本上已不存在了。
 
住在大井巷,出门走上大街不远就是恰园,现在唯一的一家旧书店就在对面。
 
我每次来苏州总要去坐一坐,这里有些店员还是过去的老相识,承他们的好意,每次都被让到楼上去坐一下,我也总是要求他们拿出几种书来看看。这种享受,在全国说来也是不易获得的了。记得去年,我还在这里得到过一本乾隆原刻的《冬心先生画竹题记》,总共不过十来叶,可是用的是旧纸,大字仿宋写刻,墨光如漆,前面还有一张高翔画的金农的小像,用的是雍正中刻的《冬心先生诗集》前小像的旧版,不过后面的题赞却换了方辅题、杨谦写的篆书。关于冬心自刻书的纸墨之精,徐康在《前尘梦影录》里曾经讲起过。他说,这种自刻书用的是宋纸,印刷用墨取的是捣碎了的晚明清初佳墨碎块,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可以算得是非常突出的精制品。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初经过百十年安定休息,经济上升、文化繁荣的面貌。
 
《画竹题记》的用纸,是一种深黄色极厚实的竹纸,帘纹很细,还夹杂着一些未能融解的植物纤维,是一种较粗的古纸。我不敢断定这是否宋纸,但和宋代印刷佛经的用纸是相近的。去年在北京图书馆看到《冬心先生续集自序》,用的也是同样的旧纸,可见徐康的话不是没有根据的。
 
金冬心以画著名,不过他的文字写得也是很好的,写在画帧上面的小诗、自度曲、题记,刻在砚石后面的铭文……都有一种突出的特色,中间往往吐露了诗人画家的思想、感情。我常常感到这也应该算是一种特殊规格的杂文。金农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文士,他也只能发发那种特定的牢骚。不过时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给他带来的刺激也是事实。在《画竹题记》中随便摘取一条:“比日不出,非不出也,避城狐社鼠之相窥也。既不出矣,招刻溪之人来,画老竹数竿,在大石够。石作飞白者一,作翳黑者一,下有败棘、有恶草,不意幽林绵谷中伏处此辈也。画毕掷笔太息,自解不得,吾当搔首问青天耳。”
 
这些话说得也够露骨的了。因为是题在竹石的画幅上面,看画的人也大抵随口称赞一句“高雅、高雅”,没有引起注意,遭到迫害,实在要算他运气。
 
冬心的作品曾有过多种翻刻,算不得孤本秘籍。不过能偶然得到作者自己刻印的原刻本,还是使人高兴的。除了雕版印刷史、美术工艺史上的价值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譬如《北平笺谱》,有鲁迅、西谛签名的初版本和只有编号的再版本带给读者的感受就大不同。这是往往要被人们说成是“玩物丧志”或“古董家数”的。当然,这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才能有随之而来的绚烂文化。在这里,我是赞成“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句话的。
 
这次他们也取出了几种书,不过非常失望,没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只有两本旧拓的《兰亭》,有程瑶田的题跋,是旧山楼的旧藏。闲谈中间,知道他们现在是以经营新版古籍为主的了。下面的门市部里确也陈列了大量的新书,这中间,不必说是有着不少各种版本的《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好逑传》、《捉鬼传》、《儿女英雄传》……的。这后一种,有一家书店的版本还题作《侠女奇缘》。这几种书,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里都大量地供应着;如果不是专营古籍的地方,就还有各种翻译、创作的“奇案”、“女尸”、“推理小说”、惊险样式之类的作品!
 
老实说,这种“繁荣”的景象,看了是只能使人感到单调与寂寞的,就像在沙漠上看到一丛丛仙人球、仙人掌之类的多肉类植物一样。
 
至于线装书的货源,那确是少得多了。这自然是他们改营新书为主的基本原因。
 
不过情况也不是绝对的,三吴一带到底还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之乡,遗存虽已不多,但并非绝无仅有。苏州市图书馆仅有的两部宋刻书就是近年来他们收集的。附近地区请他们去收购藏书的人家也还不少,不过因为经营方向、人手……以及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已经使他们长久以来放弃了这方面的业务了。
 
闲谈中听到了很多故事,都是不易忘记的。他们有一次在乡下发现了一屋线装旧书,已经邻于霉坏了,里面很有些善本。于是向县机关提出来,进行了整理。但不许由新华书店收购,当作宝贝又堆在另一间房子里。后来再去看时,许多书都残失不全了。一部孙星衍手校的明刻白皮纸《白虎通》只剩下了两本,另外两本说是院子里的谁煮饭没有引火的东西,抽去当了柴。
 
多年来遇到过不少经营旧书业的人,他们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装了满肚子的关于旧书流转的故事和知识。我总是劝他们抽空回忆记一点下来。不过效果很小,他们不是推说文化水平不高,就是根本当作笑话来听。有许多人,如上海、北京的郭石映、杨寿棋、孙实君、孙助廉……,他们如果肯作这个工作,是可以拿出不下于孙殿起的《贩书偶记》这样的著作来的。至少写出像李南涧的《琉璃厂书肆记》、徐康的《前尘梦影录》那样的作品是毫不困难的。可是一本也没有,这些人都已先后死去了。闲谈中我出了一个题目,苏州一隅几十年中某些藏书家,其中有些是小藏家,他们藏书的主要内容、流散始末,……现在记录一下还不是很困难的。这一类地方性的文献史料都是值得搜集保存的,全国每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都应该来作这个工作。
 
抢救、收集古旧书籍文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由于历史原因,过去这工作是通过旧书行业的渠道进行的,目前,就很自然地划归新华书店系统经管。他们虽然同样要与书打交道,但业务的内容、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至少用新华书店现行的经营方针进行一刀切的管理是不妥当的。
 
正如世医、儒医、兽医……虽然都有一个医字,却万不可误会他们于的是同一行当。望文生义在这里只能引起误会,造成损失。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有那么一些从事古旧文献搜集、整理、流通的专业工作者,是完全必要的,绝不能说是浪费。照我的粗略估计,在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杭州……,现在还在岗位上有一定鉴定水平的古旧书工作者,一起怕也不满几十个人。这真是一种岌岌可危的局面。接班人的情况好像也不乐观。不要好久,人们把家藏的宋版书送到店里,也无人能加以辨识、处理的情况必将出现。
 
更不必说散落在全国各个角落的古典文献了。当然,宋版书送到书店里的事现在是很少了,但也不能说今后就完全没有可能。宋刻宋印的苏诗,就是由藏书者的后人送到苏州书店里的。当然,这是极罕见的情况,书店因此而得的到利润也不少,与经营《三侠五义》所得完全不能相比。不过文化事业毕竟不是一般的营利事业,这里不好用一把唯一的尺子来加以衡量。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五日《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中发表了一封读者呼吁“从废纸堆中抢救古书画”的来信,就报告着一种触目惊心的现象。一个县的文化馆里有四千多册古书画(这句话有语病,照例画是不能论册的),管理的人员说:“这些书画是从县公安局收集来的。前段时间,县公安局的同志把古书画当废物烧掉,【名家散文阅读 www.htwxw.com】不知毁了多少。他们不是故意毁书画,而是不知古书画的重要。”当地另一位在法院的同志说:“这些残缺不全的东酉有啥用?我们机关里还有一堆。你若是要,到我们单位去拿。”
 
这事发生在湖北竹溪县。可以证明我从苏州听来的故事并不是仅见的,倒有着一定的普遍意义。公安局和法院严格说来不能算文化机关,在那里工作的同志缺少必要的文化修养也是不宜过分责难的。不过我们必须设法从速改变这种状况,则是无疑的。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六日

微信搜索:辉坛文学,每晚八点,有声原创,不见不散!扫描关注吧!

 




分享到:
请点击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让更多人阅读!


此文甚好
(0)
0%
踩一下
(0)
0%

标签(Tag) : 无疑

  







分隔线


散文集-栏目
  • 朱自清散文
  • 三毛散文
  • 袁昌英散文
  • 陈衡哲散文
  • 傅东华散文
  • 蔡元培散文
  • 李碧华散文
  • 张承志散文
  • 肖复兴散文
  • 林萧散文
  • 王统照散文
  • 曹靖华散文
  • 徐蔚南散文
  • 废名散文
  • 鲁彦散文
  • 王了一散文
  • 穆木天散文
  • 方令孺散文
  • 翦伯赞散文
  • 罗黑芷散文
  • 顾城诗集散文
  • 汪国真诗集散文
  • 刘再复散文
  • 李健吾散文
  • 瞿秋白散文
  • 北岛诗集散文
  • 刘亮程散文
  • 高洪波散文
  • 冯至诗歌散文
  • 洛夫诗歌散文
  • 卞之琳诗集散文
  • 韩少功散文
  • 纳兰性德散文
  • 梁遇春散文
  • 张洁散文
  • 冯雪峰散文
  • 李存葆散文
  • 王充闾散文
  • 莫怀戚散文
  • 应修人诗集散文
  • 戴望舒散文
  • 钟敬文散文
  • 林小娴散文
  • 李汉荣散文
  • 何其芳散文
  • 碧野散文
  • 田仲济散文
  • 韩春旭散文
  • 龙应台散文
  • 王鼎钧散文
  • 陈染散文
  • 张贤亮散文
  • 梁晓声散文
  • 林非散文
  • 孙伏园散文
  • 陈之藩散文
  • 池莉文散文
  • 王小波散文
  • 刘湛秋散文
  • 铁穆尔散文
  • 吴组缃散文
  • 艾思奇散文
  • 邹韬奋散文
  • 黎烈文散文
  • 叶灵风散文
  • 李霁野散文
  • 丽尼散文
  • 陆蠡散文
  • 雷抒雁散文
  • 雪小禅散文
  • 黄裳散文
  • 马丽华散文
  • 菡子散文
  • 梁衡散文
  • 张秀亚散文
  • 杜重远散文
  • 徐訏散文
  • 许钦文散文
  • 叶紫散文
  • 郑振铎散文
  • 莫言散文
  • 毕淑敏散文
  • 李广田散文
  • 罗兰散文
  • 钱钟书散文
  • 丰子恺散文
  • 艾青散文
  • 张恨水散文
  • 叶圣陶散文
  • 郭沫若散文
  • 谢冰莹散文
  • 张抗抗散文
  • 王蒙散文
  • 赵丽宏散文
  • 冯骥才散文
  • 刘墉散文
  • 铁凝散文
  • 宗璞散文
  • 董桥散文
  • 周国平散文
  • 本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