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帐号 在线排版 加入收藏 网站导航 TAG标签
原创文学网(htwxw.cn)
辉坛文学网-有奖征文,原创文学网征文
心情说说
  • 恩宇 说:呵呵!!!
  • 寒千古 说:【西江月】 入月仲秋兴庆,玉盘静注吾窗。借芒明月夜!!!
  • 清香荷韵 说:大家好,我是清香荷韵!!!!
  • 胸无识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胸无识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素手挽青丝 说:你的衣角是我留不住的忧伤!!!
  • 丹心汗青 说:我说,我想回来,还回的来吗?!!!
  • 袋鼠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袋鼠 说:知难而进,愈挫愈勇;永不言弃,持之以恒。天道酬勤,!!!
  • 袋鼠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悲惨的世界何以为继(首发)

时间:2014-07-17 13:56来源:辉坛-原创文学网 作者:晓七 点击: 次 -[收藏本文]


我合上《悲惨世界》这本书时,早已泪流满面。心中有无尽的感动,犹如漫天繁星,美丽灿烂,明明是感动,泪水却模糊了双眼。“他最终在此安息,尽管命运多舛,艰难苦甚。他曾偷生;最后,失去他的天使,他郁郁而终,但黄泉无恨。不过,事情是自然发生的,那是挡不住的江河奔流,挽不回的白日西沉。”这是小说原著的最后一段话,也是有人在冉阿让墓穴石板上用铅笔写过的话,这是结束语,这是告别,也是小说中男主人公的一生。
 
《悲惨世界》我读的是全译本,对于雨果最出色的作品,我觉的光是电影版的歌剧是不能完全体现出它最生动的情感的。小说用的是全视角,把里面人物的一举一动,复杂的人性心里活动都描写得淋淋尽致。比起电影版的歌剧,真正让这个故事沁入到我内心的还是小说本身。最初拿到厚厚两本全译本时,我确实有被这样的厚度给惊吓到,这样的鸿篇巨著跟《红楼梦》是有得一拼了。我对这部小说的期待视野最开始一直停留在悲惨两个字上,我会认为它所叙述的将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会描述一个人间炼狱般的世界,会让这个故事里充满阴暗充满现实的肮脏,会让读者领会到惨不忍睹的血腥。或许我的期待视野过于消极,但是对于“悲惨世界”这样的题目我真的无法再展开其他温暖明媚的想象。可是,我忘了,有些经典就是有这样的魅力,题目往往是一种潜台词,或者说是一种隐晦的说法,它直观给我们呈现的想象与实际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亲身经历,最开始拿到《穆斯林的葬礼》的时候,我就想象它描述的肯定描述是一个宗教信徒的一生,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所以有时候作品的题目往往涵盖不同的意思,它是一部作品的精华,蕴含着最精华的提炼,但是如果由题目推内容大概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内容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言归正传,还是回到《悲惨世界》这部小说上来吧,说实话,看了这么多作品,赚了我眼泪的作品也有那么几部,但是《悲惨世界》绝对是独一无二的。首先它是其中唯一一部外国著作,不可否认,外国经典有着很大价值值得我们品读,但是由于国与国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使翻译过后的外国名著读起来不那么光滑,字面上给人的感觉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粗糙”。其二,就目前我看过的外国名著来看,他们的开头貌似都很冗杂,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书都快翻过一百页了,主角连个人影都没有,所以读外国文学首先具备的是耐心。同样,《悲惨世界》的开头让我一脸茫然,好歹后来我弄清楚了对米里哀主教的过渡描述是为了精心刻画出他的善良,从而很好的引出真正的主角冉阿让的出场。不得不配服雨果先生强大的大脑以及超强的耐心,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我自己在读着这么枯燥的开头时还能一直读下去。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倒是能体会雨果先生哪来的信心写了这么枯燥的开头写了这么长的篇幅还能让它成为经典了。最近身边的同学对我读完了整部《悲惨世界》小说感到很诧异,从他们惊讶的目光里我总算是明白了他们和我以前一样对外国文学有着某些偏见,例如我上面提到的,文字粗糙,文化差异大等,同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真是很遗憾啊,他们错失了一部超级经典的巨著,错失了一场漫长的心灵感动。都说人与人的相遇是上辈子几百年换来的缘分,我想说,人与某一本书的相遇会不会也是这样呢?我们红楼梦研究课的高老师对我们转述过他朋友的一句话“不是每个人都能读《红楼梦》的”,同样我借用这样一句话“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悲惨世界》的”来陈述一这个道理。作家们,像雨果先生,像莫言先生们是从来都不怕自己写的作品太长没人看,也是从来都不怕作品名字取得不好没人看的。莫言先生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里写到“也许会有人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太长的小说谁人要看?其实,要看的人,再长也看;不看的人,再短也不看。长,不是影像那些影响优秀读者的根本原因。当然,好是长的前提,只有长度,就像老祖母的裹脚布一样,当然不好;但假如是一匹绣着《清明上河图》那样精美图案的锦缎,长就是好了。长不是抻面,不是注水,不是吹气,不是泡沫,不是通心粉,不是灯心草,不是纸老虎;长是真家伙,是仙鹤之腿,不得不长,是不长不行的长,是必须这样长的长。”
 
对于那些只看过电影没有读过《悲惨世界》的朋友来说,他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与一种震撼,与一种美失之交臂了。但是,每次当我说这部作品很好时,他们也只是礼貌性性的点点头说“嗯”,对我看得泪流满面大为不解。一方面为他们的错失感到遗憾,一方面证明了慧眼识物的人不多,我却是识物中的一个。我并没有自夸的意思,“不是情人不泪流”,不是每个人都与自身一样会去在意一本作品的价值,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丰富的感情,说不定我也错过了好多应该读的好书呢!
 
接着我还要借用莫言先生在《丰乳肥腿》序言里的一段话来引出《悲惨世界》具体的分析,请原谅我多次引用他人的话语,这篇文章我不想它写成规规矩矩的读后感,我只想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发自内心的思维来完成我对这部小说的看法,或许语言太过琐碎、不加修饰、逻辑杂乱、偏离主题(其实并没有特定的主题,只是看完《悲惨世界》的有感而发),不过没关系,我说了我想说的。
 
莫言先生的话是这样说的“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一些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非在苦难中间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描写政治、战争、灾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把诸多苦难加诸弱小善良之身,让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这是煽情催泪影视剧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悯,更不是大悲悯。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坦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我相信我这段话是引用得是很恰当的吧,至少对于《悲惨世界》的主题是有很大程度的契合点。
 
“只要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遇不可避免的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这段话是雨果先生自己在书里提到的,在我看来也是小说想要揭露的一些社会现实,对于小说想要传达的思想,用最通俗的三个字可以表达“真、善、美”,这是小说正面想象深度刻画的思想,但是就如莫言先生所说的那样“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坦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所以小说的整体情节呈现了真正的人性,用很多心理活动验证的了人性的复杂,我这里所说的复杂并没有贬义,并不是一味的只这个人性是丑陋的,复杂的意义在于人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也有不是黑不是白的一面,有神秘莫测的变化,有出人意料的转变,有时长得像天使,有时又丑得像恶魔,有时只是一个孤单的小丑,这就是人性。不管是基督教的原罪理念,还是中国传统的性本善理念,无非是想要揭露人性的本质。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我看来,这两种说法的同时存在正是证明了人性是多样的,也就是复杂的。
 
就《悲惨世界》男一号冉阿让来说,他是这种复杂人性的最好代表,总体来说他是个好人,但是不代表他的人性当中也存在坏的一面。谁都不能否认自己心存过坏的念头,又有谁能大无畏的地说我是慷慨无私的,人艰不拆,可是好多邪恶的力量也只是生出了苗头并不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是现实的,社会向来就是现实的,冉阿让因为对亲人的爱偷了面包被判入狱,可是法律是现实的,它不会过问你是饿肚子还是出于被逼无奈偷窃,它只知道履行它的权利和民主,那就是很权威地判你入狱当苦力。我无法诉诸小说中的那个社会是怎样不好的社会,就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是“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很多人只记得前半句却忘记了后半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好坏,每个社会都有它的好坏,很多人之所以对自己的时代特别地求全责备,只是因为这个时代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忐忑不安,并不是因为这是最坏的时代,而是因为我们身陷其中,所有的绝望和希望都寄托其上。所以我没有足够的分量去责备法国那个时候的社会有多么不堪,我仅仅只能做一个小小的阅读者对那个时代的作品做一点微不足道的评价。
 
冉阿让心存美好,却被监狱的苦难一点一点的消磨殆尽,偷一块面包,加上几次越狱,判处的是十九年的牢狱。这不是残忍么,每一次的越狱都是带着信念的,他相信他可以出逃成功,因为他觉得社会对他不公,监狱外还有亲人等着他,他必须出去。结果是不理想的,十九年已经足够长了,他终究是放弃了,他的眼光终究变得残忍凶狠,这不是与身俱来的,这是现实的迫害带给他的。那个年代还能相信什么呢,冉阿让终究不再相信。
 
每个年代都有共通点,我们这个年代我能相信什么呢?三十年前北岛曾呐喊“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当虚假成为善良,当腐败成为家常便饭,当侵害成为权力的手段,当“马航”失联被报坠毁那么我也想高声呐喊“世界,我不相信!”,到处都是欲盖弥彰,到处都是为虎作伥,我们能相信明星们的口是心非吗,我们能相信美国的人道主义吗,我们能相信毫无用处的新闻吗?社会从来不缺少质疑,只是光是质疑是拯救不了现实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值得交付出去的信念,而这个信念需要的无数人的凝聚。
 
冉阿让就是带着这种“不相信”的态度完成了十九年的苦力生涯,当他踏出监狱,他被众多旅店驱赶,他被路人嫌疑,他被工头歧视,他还能相信什么。米里哀主教就像一束刺眼的光照得他睁不开眼,他不相信主教好心收留他,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善良,一贯“不相信”的信念驱使他偷走了主教家里的东西,当被警察逮捕时米里哀主教再一次的宽容与慈爱更是冉阿让感到惶惶不安,最终慈爱与善良的力量是巨大的,冉阿让在抢了通烟筒的孩子的钱时终于迷途知返了,善良与宽容在他的人性上占了上风,或许是米里哀主教的举动唤醒了冉阿让沉睡了的心,仁善的一面总会在特定的环境下被召唤出来。以后的许多年,善良、宽容、仁慈、帮助他人成了他一直秉承的信念,这些都是人类美好品质,而这些都集中在冉阿让的身上。如果冉阿让身上只剩下这些美好,是不会打动我的,因为能够这样完美的只有圣人,而不是普通人,庆幸,雨果先生早已洞察了人性的秘密,他亲手打碎了这种美好,他让一匹人性的饿狼藏在每一个人心的角落,平常的日子里,人们可以乐善好施只要我们足够宽裕,可是一旦有关自身的利益时这批饿狼就会出其不意地咆哮试图吞噬整颗心。冉阿让让我感动的地方不是结果,而是他活着的过程,是那种与人性作斗争的过程。他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法律的真正宽恕,在商马第事件中,我清晰地看见了他内心的挣扎,他一直都在躲避法律的追捕,如果有一人替他受罪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我想冉阿让最初得知这件事也应该有点庆幸吧,这是人之常情,接着他开始清晰地认识到如果自己再沉默下去的话就是一种罪孽,可是如今的安逸生活是得来不易的,他一边想要拯救自己的懦弱,一边又想要保持现实的安稳,他焦虑他彷徨,这种挣扎折磨得他痛苦不堪。看到这里我完全不会质疑他的品德问题,反而我觉得这样人很可爱很亲切,他在暴露自己内心丑陋的一面,想要读者去质疑他,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才是真实的,完美无瑕的人是不存在的,那样的人只存活在我们的臆想里。来一个换位思考,我如果是那时的冉阿让,我也会痛苦不堪,但是结果绝对只有一个,那就是诚实地做自己,因为我有良心,良心的责备比世人的责备更令人心力交瘁。冉阿让必然也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所以我不曾怀疑他,只是替他的煎熬感到心痛,这是一个注定的过程,也是人性之美回归的必经之路。
 
关于冉阿让对珂赛特的爱我完全理解,作品中冉阿让曾期待吕布斯死在战争中,这样就没有人能从他身边把珂赛特抢走。我想这样的邪念应该是他内心的饿狼在作祟,不过对于经历过商马第事件的冉阿让来说,这种念头只是人性最初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他不顾生命危险去拯救死亡边缘的吕布斯。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行为呢,人的某种欲念都是不经控制地顿生出来的,而道德和良心都是后天在一定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因为人类有知识有文化,一种善意的培养和传承是人们用来抵抗内心恶魔的重要武器。荀子曾今说过“人性本恶,其善者伪”,我对于这个“伪”字的理解并不是虚伪的意思,而是后天加上、改造出来的。很多时候,人们在文化的熏陶里认为自己是善良的,慢慢地这种善良的培养就真的深入人心了,对于恶念的产生,也有了可以为之抵抗的武器了。人性是需要揭穿的,一味的活在权威和他人的意识形态里是愚昧无知的,所以我很坦然的面对雨果先生在主人公身上恶念的描绘。特定环境造就不同的产物,所说说冉阿让的爱虽然太过沉重,但是是符合环境的。他一人带大珂赛特,既当父亲又当母亲,或者说他并不是以某一个具体的身份去照顾珂赛特的,而是以一个带着善意带着爱与被爱的身份去关爱珂赛特的,况且他并不是一味的付出,珂赛特让他远离了寂寞,逃离了孤独,得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凡是自我拥有和深爱着的东西都是不忍心让别人分享的,人性使然,除去博爱以外,爱在一定程度是具有排他性的,而这种爱并不特指具体的哪一种爱。显然冉阿让对珂赛特的占有欲也是在人性之中的,一定程度上他对他付出爱的并不自信,另一方面年轻时代的牢狱让他对孤单产生了恐惧,他害怕身边的人再一次离他而去。很多时候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是一个被称为“英雄”的人他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这只是他们表面上的光荣,我们并没有读出他们内心世界的孤独,他们在内心里做着血粼粼的撕扯,从他们具备善良和爱的能力的那一刻,道德与良心的地位被后天地太高了。暂且不论这种牺牲的行为是不是后天培养的,总之,冉阿让的奋不顾身,他救人过后的沉默不语,他忍痛割爱的暗自神伤,他无奈地离自己的所爱越来越远。这种爱或许包括更多,亲情、友情、爱情应该都有,也只有这样的爱在快要离去时才能折磨得他最终失去行走的动力。成人之美的背后总有一个人独自默默落泪,可是,这就是爱啊,足以配得上伟大。
 
对于《悲惨世界》中描写的女性角色,除了艾潘妮以外,我对其他角色没有喜爱之感结合整部作品来看,雨果先生是站在男性的角度在表达对那个社会上女性遭遇的不幸表达怜悯之情,但是终究看不出雨果先生在男女地位上有什么新的见解。通过作者笔下的女性角色的描写可以看出女性权利的行使还处于低级阶段。作者想要批判的是法国当时社会的丑陋,他揭露的面纱下的污点,展现了人民痛苦生活的真实面貌,字里行间传达着一种呼唤光明和自由的理想。可是雨果先生并不是一个女性主义的捍卫者,他在小说中表现的所有同情和怜悯只不过是传统大男子主义一种自我优越感的施舍,这样的话虽然听上去并不动听,但是究其现象本质,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或许这只是我片面的想法。
 
芳汀是作品中一个女主角,她漂亮温柔,集合了大众眼中的女性之美。她被骗生下私生子,生活艰难,为了自己的女儿,她穿梭在痛苦与迫害之间,最终是逃不过悲剧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这个社会的肮脏造成了她不幸的一生,她所经历的悲惨也是法国底层人名女性生活的缩影。又如她的女儿珂赛特,同样如她的母亲一样拥有美丽与温柔,但是从下依靠着男人生活,先是冉阿让,后是吕布斯,他一切的生活中都依附在男性权威上,特别是她爱上吕布斯之后,她的依附只是转换了一个对象而已,吕布斯对冉安让明显的驱赶和恶意看在她眼里,她都无动于衷,像极了别人手里的傀儡娃娃。当时读小说看到这里我是相当气愤的,一个女儿怎么可以有了情人就遗忘了父亲呢,用“遗忘”这个词显然不是很恰当,对于珂赛特来说,男子的权威在面前是高高在上的,当她爱上吕布斯之后,她所信仰的权威也就更换了角色,所以对于吕布斯的意愿她都是不愿违背的。芳汀一生的祸端起源于错信了男人,而珂赛特一生的信仰都依附给了男人,这两个不同的人却有着那么相似的性别即视感,她们都是败给了男性的权威,败给了早已根深蒂固的社会构建制度。总之在《悲惨世界》里我只看见了女性的悲怆,却并没有看见作者对这种悲哀进行深刻的剖析,这只能说明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个时代都存在那个时代根深蒂固的污垢,而女性地位的问题并没有严重到作者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而那时法律与习俗造成的偏见是亟需解决的,作者们的首要任务是去拯救时代的信仰,有了信仰,其他问题的将解决才有足够的底气去支撑。
 
这部长篇巨著缺点肯定是有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整体带给我的感动,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来说,小说中的语境有着一定的陌生,而历史上的战争过去得太久,如果不是学过世界历史,我相信我会是第一次从小说中看到滑铁卢战争的还原,战争场面的描写,与如今垮了两百年之久,具有时代化的语言给了读者一些阅读上的障碍,但是这并不影响《悲惨世界》里面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整体的阅读感受。作为这部小说的局外人,我们有的站在了局外人的制高点上,有的还站在迷雾里,不管是云里雾里,还是清醒得看清了社会的脉络盘错,我相信读上一遍《悲惨世界》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写这部小说的感受,我之所以没有用到“人道主义”的概念,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往往带有“伪人性”的面纱,如果大肆宣扬往往让这种主义偏移了原有的轨道,特别是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做着霸权主义的勾当。我心中的理解的人道主义并不是一味的标高真、善、美,民族和自由,而是一种人类生生不息的期望与不期而遇的温暖。
 
世界如此现实,唯有这温暖支撑着这现实不会支离破碎。


编辑部:会员首发辉坛文学网,额外奖励30金币。

微信搜索:辉坛文学,每晚八点,有声原创,不见不散!扫描关注吧!

 




分享到:
请点击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让更多人阅读!


此文甚好
(4)
100%
踩一下
(0)
0%

标签(Tag) :

  







分隔线


发布者资料
晓七 本文作者文集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辉坛积分:3745 分 辉坛金币:880 枚 注册时间:2014-06-10 16:06 最后登录:2016-02-21 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