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帐号 在线排版 加入收藏 网站导航 TAG标签
原创文学网(htwxw.cn)
辉坛文学网-有奖征文,原创文学网征文
心情说说
  • 恩宇 说:呵呵!!!
  • 寒千古 说:【西江月】 入月仲秋兴庆,玉盘静注吾窗。借芒明月夜!!!
  • 清香荷韵 说:大家好,我是清香荷韵!!!!
  • 胸无识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胸无识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素手挽青丝 说:你的衣角是我留不住的忧伤!!!
  • 丹心汗青 说:我说,我想回来,还回的来吗?!!!
  • 袋鼠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袋鼠 说:知难而进,愈挫愈勇;永不言弃,持之以恒。天道酬勤,!!!
  • 袋鼠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失落的乡土情

时间:2016-02-19 14:57来源:辉坛-原创文学网 作者:旷钦凡 点击: 次 -[收藏本文]


失落的乡土情
 
2016-02-09大年初二,空室独处的文字
 
1、破败的民居
 
我自己的家族在当地不是大富大贵,解放初期大富大贵其实是极不吉利的,经过土改一系列运动后,乡村的富户基本消失,作为毛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掠夺他人财富就是一种革命的形式,况且毛倡导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促大干”(至今保留自家墙上的的标语),而且要“将阶级斗争进行到底”,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我所成长的乡村基本上没有了富人,自己村和邻村的地主、富农、资本家等不是家破人亡就是逃难远离家乡,至今荒芜的几幢富人大宅冷落一边,早年乡村人口繁盛时还做过小学用途,我就是在“坏人”的房子里完成了小学生涯。而此时群众的革命热情依然高涨,“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是我亲身经历的另一段革命时期,任何人家不得私养家禽,而猪等大型动物根本不敢养,只有牛是农业生产的工具,以生产队统一饲养的方式维系着农业生产这一关乎种族繁衍的动物,其他鸡鸭等都属于资本主义尾巴而“割掉”,我亲眼见到小生产队的民兵把从各家搜集来私养的鸡等当众斩头,鸡血淋漓,而民兵们个个义愤填膺,控诉着被割尾巴的相邻村民,即便村民是自家亲戚还是同窗好友,在无产阶级大浪淘沙的冼礼下毫无私情可言。生产大队、小队就是那时的“家”。
 
贫穷是不言而喻的,房屋多数是沿用几十乃至几百年,那时根本没有盖房的观念,再旧再烂的房屋只要雨天不漏雨就是好房子,天睛时大人最关心的是将自家漏雨的房子整修好,村里基本上是低矮的土丕房,条件好的房顶盖的是瓦,大多数赤贫的人屋顶就是茅草、树皮类。
 
我一直骄傲着自家的几幢老宅,听长辈讲,自己家族辉煌时曾有四兄弟,个个能干,经商务农两不误,还有不同的手艺赚钱,经过多年努力,四兄弟相继盖起了四幢大屋,现在还残存两幢,两幢外墙是全火烧青砖,一幢的内隔墙全是大木柱花木板,雕梁画栋,四角分别由四组四个马头墙构成的翘首尖顶,犹如四组四只雄膺尖嘴傲视远方,小时候看见整个小村就我家这栋房子的雄伟独尊,内心就有按捺不住的兴奋,阿Q式的自我激励着:我家祖上这么风光,今天我也风光着。马头墙后来在我父亲手里因为建房凑砖而拆掉;另一幢稍微差些,虽然外墙一样的青砖,但没有四角四组马头墙,只是每个角一个马头墙,内墙则是普通的泥土倒模土砖,没有雕梁画栋,相比前一幢差远了,另外两幢我从小就没见过,估计是土房子,经不起风吹雨打,消失在岁月长河中。到我爷这辈四家归一,只留下独子,而且爷爷好吃懒做,经常酗酒发疯,远近臭名昭著,家道从此中落,这不幸却让我家逃过大难,在当时阶级成份的划分上,因为几幢豪宅足以将我家划入地主或者富农,这意味可能要满门抄斩,至少要长期批斗,大多数人就是熬不过折磨而陨命,因为我爷的败家把我家划入了下中农,只比贫农高一级,一家人逃过了非常革命的时期,只是房子受到不小的摧残,大部分楼板被掀,名贵的家具充公,雕刻全部被毁,很多的古饰艺术品不见踪影。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家的两幢古宅依然傲视群屋,它的华贵、古朴、威严依然风度不变,我等晚辈因为祖辈的奢华房子而得福,也因为前辈的家道败落而避祸。
 
现在古屋掩影在众多新建的农家别墅中。
 
2、繁重的农活
 
在农村自然以传统的农业为主,不管是早期的大生产队形式,还是后来的包田到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大多数人恒定的生活模式,小时候的我分管着自家黄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服侍着帝皇般的老黄牛,对于农业,牛跟现在工厂的生产设备一样重要,工厂没有设备不能称为工厂,农家没有牛就不是种田人,小时候的我还没见过家里没有牛的种田人,几千年的农耕方式其实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农业有着天然的农忙农闲,春种、夏收和种(俗称双抢),接着是秋收,典型的江南双季水稻方式,漫长的冬闲也是难熬的,春节处于农闲时期,因此热闹的春节深深印进脑海。
 
开春时,春寒料峭,大地似刚刚醒来,刚过完年,就要忙乎农活了,梨田耙田这样的专业农活是大人的事情,小时候我只能远远地看着,赞叹大人驾驭梨耙和耕牛的能力,多少次也想试试学学,为了以后能更加胜任农民这份终身的工作,但威严的父亲从没让我开口,估计一开口就是一顿痛骂了,因此种田的诸多工作,我只有梨耙田从没尝试过,考上大学让我终身失去了机会。
 
不管是暧春还是倒春寒,干活就是干活,挽起裤角,双脚在冰冷的水中整天泡着,从开始的有痛感到最后变得麻木,皮肤对冷热失去了感觉,有时为了驱寒,特意在脚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以避开冰水的刺痛,拨秧插秧这种工作日日重复着,直到春播完成,才可以休息。
 
夏天才是一年中最难熬日子,酷暑难耐、蚊虫叮咬、高强度重体力活、漫长的夏季收种连做农活等,几乎让人失去活着的勇气,早稻熟了要收割,晚稻也要抢时候播种,这一收一种基本是每个农业人士每年不堪回首的经历,毒辣的太阳每天可以将田里的水烤至几十度,再加点火力似乎可以烧成开水,在烈日下,戴着各式的草帽,手拿镰刀,弯着腰,背象烧烤一样让太阳晒着,脚在热水中煮着,就这样日复一日,为了躲避滚烫的热水,有人会做各种脚套。收割的稻谷水淋淋的,一担稻谷100多斤,一担一担不管多远都是挑回家中晒干收藏,收割的稻草在太阳曝晒下不需几天就可以收拾挑回家。冬天是最好的牛饲料或做饭菜燃料。每天清早,前一天的疲惫还没恢复,又匆匆忙忙出门,晚上浑身无力地蹒跚回家,几乎连吃饭的力量也没有,极度的劳累确实没有多少胃口,如果有好菜还可以多吃点,因此农村每年的杀猪大部分是为农活准备的,凡是在农忙时分,每家都会做几样最好的饭菜,让体力尽快恢复,所以为了几样好菜,小孩也愿意拼死拼活地做。而农闲时节,没有一点油腥味的菜几乎没有胃口,经常实在咽不下,只好用开水泡饭吃。
 
过了秋收就是冬闲了,冬闲是各人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赚钱,专用名词叫搞副业,农业是主业,很多人会利用自己的本领做副业,像木匠、蔑匠、经商等,各家的经济条件很大程度不是取决于主业的农业,而是取决于副业,有各种手艺的人家中比较富裕。
 
传统的农村就是这样的生活模式,中国几千年也就是这样过来的,虽然不同家族生活水平有差异,但差异不会太大,邻里关系和睦,家里子承父业,一代一代相传,忠孝兼备,简单的生活塑造简单的心灵,人人友好相处,无偷无盗,夜不闭户,乡村一派祥和景象。
 
现在大多数青壮年在外面打工或经商,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等,种田不再是主业,甚至不再纳入行业,种田只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口粮,机械化耕作大行其道,黄牛不再需要,养猪浪费人力也很麻烦被舍弃,养鸡等有人常年在家可能随意养几只,无人在家的狗没了踪影,以前鸡犬声相闻的乡村如今静悄悄,人影廖廖;以前众人争抢的土地许多荒芜了,野草丛生,杂树掩道;很多以前宽阔的山路也难觅踪迹。虽然建了很多乡村豪华大屋,可能其中多数常年空无一人,很多房屋也只有一人居住,这就是今天的乡村。以前的人愁没房,到今天的房愁没人只是有历史的瞬间。记忆中串门喝茶、轮流做东喝酒的习俗似乎已经远去。春节回家多数也是匆匆几天,然后又是各奔天涯。
 
3、简单快乐的乡村生活
 
传统农业里,金钱真是身外之物,大多数物资自给自足,衣服也用自己种的棉花织布而做,记忆里,生产粮食除自用外,有部分出售给国家,以前有个高贵的名字叫公粮,不管是大集体生产还是包户生产,每年按每亩地交纳一部分给国家当公粮,相当于农业税,公粮到国家手里卖给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叫吃商品粮,在当时农村,吃商品粮是一个无比高贵的身份,只有靠关系走后门或者顶班(前辈退休晚辈安排工作)进城才能吃商品粮,推行高考后考上大学都必须将户口迁到所在城市,身份也升级为吃商品粮,本人就是80年代考上大学而将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变成城市户口,当时很荣耀的一件事到现在却变成无比悔恨,因为迁出了户口,就失去了在老家拥有土地的权利,不能在农村建房,分配宅基地和土地,抱憾终身。
 
在农村,大部分物资自给自足,交公粮里有一定的收入,基本成为大多数农村人口唯一的现金收入,上学、购各种生活用品,由于大多数没有其他现金收入,贫困是普遍的,如果哪家有个人在城市上班拿工资,在四乡八邻都会受到无比的尊重和崇拜,因为按当时的低物价,低收入,一个月有十几至几十元的现金收入,对家里的生活帮助是巨大的,大多数农产品如米、薯菜等按分计价,猪肉按角计价,上学费用几元钱,最昂贵的的电器就是电筒只需几元,照明是烧煤油灯,蜡烛等,其实除了晚上小孩做作业,大人是不用点灯的,家庭燃料基本上是稻草等农业废料,勤劳的人可以进出打柴。我的童年是在无数进山砍柴的日子里长大。交通就是走亲戚,最远的亲戚也是靠走路,多数亲戚在10公里之内,无需交通工具。上学也是在村、镇中小学,靠两腿走路,我中学离家有3公里多,路上有各种拖拉机、汽车经过,熟练扒车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我记忆里用最钱最多就是第一年上大学,带足了包括学费、书费、生活费,总共200元。
 
传统农村,子子孙孙繁衍了数千年,成就了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贫穷是一贯的,但乡村的日子还是快乐的。
 
江南的乡村,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是很正常的,除了天然固定的邻里关系,亲戚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方面,亲戚最多是靠婚嫁形成,因为没有交通工具,距离是婚嫁中最先考虑的因素,太远即使天生一对,地造一双也不能生成婚姻关系,因此乡村大多数的亲戚距离都不会太远,一方面便于走亲访友,另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形成相对固定的土音,在江南大地,各种口音的家乡话何止千种,本人所在的安福县各种地方话就不下十种。
 
由于生活中金钱并不是必须的,很多人的童年是和金钱无缘,上学和衣服的钱由大人准备好,不需要自己经手,乡村的儿童也没有商品化玩具,商店也没有。只有在镇上或者县城有统一的供销社,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只有大人才去购物。
 
没有钱的日子只能自己寻找快乐,除了干农活,农闲时最多的事情是进山砍柴,下河捉鱼等,这种活有双重作用,既是为家里做事又为自己找快乐,我不善于捉鱼,还是经常老老实实地进山砍柴。
 
其他玩具也都是自娱自乐式,不在乎最后的成功,只在于追求的过程,贪玩的大人也会为小孩做各种玩具,其实是他自己童心未泯。而现在只听到太多留守儿童的辛酸与疾苦。
 
乡村的儿童不会整天关在家里,除了上学和忙农活,其他时间家长不会干预,因些一个村的儿童就会经常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多数农闲白天和晚上,小小的村里飘荡朗朗的儿童欢歌笑语。而城市的儿童基本上是温室育草,只有父母的竭力陪伴,缺少儿童伙伴的欢乐、平等、互助与友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经历几十年的生育高峰,小孩多,每个村都设小学,冬天的原野、夏天的空旷地,处处是玩耍的小孩,进山砍柴也是成群成队,本来寂静的山里也是热闹非凡,因此形成80年代的光山凸岭。附近的山岭也因为人类的活动草木难长,露出光光的土石。
 
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工业化的浪潮,打碎了几千年乡村的宁静,人口外移、农业不再是谋生手段,农村人口急剧下降,现在平时回到曾经熟悉的乡村,不再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大片荒废的农田,远山全披上绿衣,附近的小山也长满荆棘野树,有些是人工种植的经济林,许多农家也用上煤气等能源,曾经熟悉的山岭无人涉足,成为无人区,时常听说有野猪等兽出没,很多以前的山路,已难觅踪迹。由于建了很多新式楼房,以前的旧房有些拆掉,有些废弃,任杂草丛生,因些乡村呈现一种现代与蛮荒并存,昔日的无数旧屋,以后会如何处理,也许会在以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平整,传统的乡村将会彻底消失。
 
4、文明的变迁
 
无可否认,近几十年的变化远远大于曾经的数千年,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各种饮食习惯、语言习俗、艺术形式等。封闭的交通、落后的生产方式,狭小的交际圈是保留各种文化的必备条件,现在所有这些先天的条件均被打破,多数乡村和城市一样的现代楼房、水泥化公路、城市的所有商品、信息、技术均可以同样速度地传递到乡村,乡村不仅仅是与城市接轨,而是与国际接轨。由于互联网,地球正在向一个村演变,真正意义的地球村正在形成。现在居住农村和居住城市,除了人口密度和景色的区别外,很难说有其他方面的分别,城市由其人口密度而决定了她的繁华程度。
 
我们正走在一个文明变革的路口,经历人类文明变迁的过程,传统的农村在我们的人生中已渐渐远去,有些已经永远地消失,人不再被地域局限,信息不再封闭,农业不再是主导的生产方式,传统方式的农耕文化已经无可避免地退出历史舞台。但近几十年的工业化也出现其他问题:如污染、能源、经济危机等,农村流出的人口能否顺利融入城市;农村人和城市人是否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等,这些都是新形势下的问题。
 
农村不再以农业为生,农村走向凋敝,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却没能完整地接纳,由此造成每年春节候鸟般地人口大迁徙,城市和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谋生和亲情交流的旅馆,农村和城市都没有成为农村人心安的家,由此演绎出许多凄婉的人间悲剧:留守儿童、老无所依、金钱压力下丧失人情、粮食危机、城市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区差异加大、贫富差距恶化,在不均衡发展的模式下,国家不可能会长期稳定。
 
一个文明如何演进,不光是普罗大众的自身修行,更在于执政者的长远目光,物质不代表财富,富有不代表强大,金钱更不是万能,社会稳定发展、向其他族群辐射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力才是一个文明的长盛之道。
 
一叶知秋,一管窥豹,我的片言只语也是天下大势的一个缩影。
 

微信搜索:辉坛文学,每晚八点,有声原创,不见不散!扫描关注吧!

 




分享到:
请点击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让更多人阅读!


此文甚好
(0)
0%
踩一下
(0)
0%

标签(Tag) : 乡村的变化

  







分隔线


发布者资料
gdsdkuang 本文作者文集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辉坛积分:6745 分 辉坛金币:4620 枚 注册时间:2014-07-01 22:07 最后登录:2017-07-06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