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帐号 在线排版 加入收藏 网站导航 TAG标签
原创文学网(htwxw.cn)
辉坛文学网-有奖征文,原创文学网征文
心情说说
  • 恩宇 说:呵呵!!!
  • 寒千古 说:【西江月】 入月仲秋兴庆,玉盘静注吾窗。借芒明月夜!!!
  • 清香荷韵 说:大家好,我是清香荷韵!!!!
  • 胸无识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胸无识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素手挽青丝 说:你的衣角是我留不住的忧伤!!!
  • 丹心汗青 说:我说,我想回来,还回的来吗?!!!
  • 袋鼠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 袋鼠 说:知难而进,愈挫愈勇;永不言弃,持之以恒。天道酬勤,!!!
  • 袋鼠 说:请输入心情内容!!!

重庆言子

时间:2015-05-07 16:28来源:辉坛-原创文学网 作者:龙在江湖 点击: 次 -[收藏本文]


【编辑/凤雏生】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文化不同、风土人情不同、语言也不尽相同。单说汉语,现代普通话的发音是东北话和北京话两者融合而成,那么除了普通话之外要说起方言,那可真是花样繁多、数不胜数了。重庆话隶属西南官话,它虽与西南官话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部分白读音和声调继承了明朝官话的特征。狭义的重庆话,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重庆话主体是湖广话为基础,自古受周边地区方言影响,部分中仍旧保留入声发音,这是比普通话存古的象征。作者先是对重庆方言做了大体介绍,指出它的性感多义、古朴委婉、通透练达、诙谐幽默等一系列特点,然后详细入微地对“老脸包儿、夜不收、吃豁皮、吹垮垮、穿穿儿、亏到唐家沱、飞起吃人”这些名词一一注解、举例说明,让读者深入了解到重庆言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感谢作者赐稿,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文章。给予精华推荐,奖励金币50,积分300。
  我一直认为重庆方言是性感的,多义的,有着古语的朴素和婉转,也有现代汉语的通透和练达。外地人总觉得重庆语言好懂,发音与北方语系一致,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真正的重庆话-----那些从土里山坳里长出来,长江里泡出来的言子,带着村野的狡诈,末路江湖的情结。他们未必真懂,未必真懂其间的幽默。就是现在的本地年轻人也很少知道了,偶尔听老人冷不丁冒出一两个来,轻者捧腹,重者不免要追溯其精妙之源。我爱它们,那些犯浑的词语,即便是你像我一样被咒过,被坑过,你还是会爱的。
  
  一老脸包儿
  
  杨家坪动物园几年未进,也不知其中改变几何?偶从新闻中得知,老虎诞子,孔雀远嫁,公鸵鸟来渝定居,是之谓喜。我一朋友童心大发,携小侄儿于周末抱着赏新猎奇之心,前去游玩。孰料,第二天,大家问如何,朋友一脸晦气,撂下“还是几个老脸包儿”几个字,再不肯多说一语。
  
  脸包儿,望文生义,把脸都包下来了,是什么?是脸庞,可前面加一老字,就知是有些年纪的人了,就算没有多大的年纪,资历也够老了,混的行道深了,按照时下流行的话,叫资深脸包儿。不过在重庆地道的方言里,上至庙堂,下至乡野,老脸包儿一说倒是更常见。
  
  “动物园里的老脸包儿”,准确地概括了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动物园,是亲切;无奈地透露出市动物园难以更新的局面,是愁。这一句老脸包儿的点评,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用在动物园身上,却又让人忍俊不禁。
  
  老脸包儿,等同于老脸,不过,重庆人总喜欢在一些听上去很歹毒的词后,加上一个后缀,于歹毒中又有一些调皮,让人恨又不能太恨,喜又没有个理由喜,这样的造词法,倒显现出重庆人的可爱俏皮来了。也不知是不是生物老了就遭人嫌,不然为何派生出这么多关于老的不好的名词来?偏巧重庆人又爱给它润润色,添添味。
  
  老脸包儿,在重庆也叫老板凳儿,老哥哥,老姐姐,老革革。其实革也是老的意思,想那粗革麻绳的样子,可知皮之粗糙,质之低贱了。在《三国志》中,就有一细节是骂刘备为“老革”,可见也是有典故的。时至今日,重庆人又在老革后面加上一个革字,听上去老革革这骂腔里竟带上了些情调。试想,若是一女人半嗲半怒地骂一男人“老革革”,是什么味道?置换成重庆话,粗鄙一点,莫不是一唱三叹的“死冤家-----死冤家-----我的死冤家哟!”
  
  老脸包儿,在名利场里更有其淋漓尽致的发挥。每年娱乐圈都要搞一些不靠谱的奖项-----诸如最佳风尚奖、最佳衣着奖,某某电台或电视台最有人气的男女演员奖等等。这些所谓的奖项本身并没有多少含金量,不过是借助明星的熟脸嘴来造势,给自家商品或赞助企业贴金,不仅明星未必看得起,就连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奖项。最后,也落了个“外行看闹热”,老百姓看见的都是些平常见惯的明星,也没什么新人,喧闹了一通,圈里圈外都道“不过是老脸包儿”,如此收场。老脸包儿分奖项,叫分猪头肉-----见者有份,一人一块。
  
  如今各个行业都说自己圈里是青黄不接,都是些老脸包儿,从导演到演员到作协,无一例外。老脸包儿在台面上自谦地说,我们都是老脸包儿了,别人不烦,我们自己都烦,大会小会,大奖小奖,翻来覆去都是这几张脸,老脸包儿语重心长地叫嚷着要新人,可一旦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后生要重新洗牌,他们却又会摆出一副婆婆的模样来,所以新人在老脸包儿堆里混是很难的,是有代价的,不过这也是世间的规律,等到哪天,新人们由媳妇熬成了婆婆,历史还得重演。
  
  二夜不收
  
  夜不收,在重庆是一个含有亲昵成分的骂语。
  
  过去是骂那些深更半夜都还不睡觉的人。读书郎过了九点还不睡觉,就会被当妈的拿着鸡毛掸子撵,嘴里骂着“夜不收”;做丈夫的熬夜看球赛,也会被妻子念叨“夜不收”。妻子骂丈夫,老子骂儿子,多指不务正业,骂中含情带爱。更有甚者,在乡下有些村民嘴刁,除了骂“夜不收”外,还附带一句“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借此数落那些迫不得已的夜不收们。过去的人们都是些安居守业的良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睡早起是顺应自然规律,骂人者多是对的一方。
  
  时过境迁,夜不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更多地成了一种褒奖和羡慕。
  
  泡吧的叫夜不收,洗脚的叫夜不收,去KTV夜总会的,都是夜不收。
  
  现在的夜不收们,都还有应酬的人。有应酬的人就是能人,是能混得开吃得香的人。那些下了班就去菜市场,做饭,洗衣,老老实实在家里守着老婆孩子的男人,反而被夜不收们耻笑。
  
  我有一个警察朋友,除了晚上睡觉,很少在家里,也难得和家人说上几句话,妻子数落他,你一天到晚夜不收,娃儿都几天几天的看不到你,还当不当这是个家?我那朋友说,你莫看我现在夜不收,那是因为还有人求,肯找我办事,要是哪一天,我天天晚上在家里呆着,就说明我已经没用了。
  
  报刊的夜班编辑作息颠倒,凌晨两三点下班,是夜不收;电台的深夜主持人,踩着星光回家,是夜不收;夜班出租车司机通宵营业,也是夜不收。名目繁多的夜生活制造着夜不收。
  
  夜不收这个词,也越来越被现在的人喜爱。关于夜不收,在本地也有叫夜游神,夜猫子的。南坪二小区有家烧烤店就叫“夜游神”,通宵营业,尤其擅长烤鱼,门面虽小,生意奇好,很有些江湖的味道。其实江湖中的人,都是有些夜不收的,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不以常人的作息为作息。
  
  马无夜草不肥,是不是说,夜不收的马才是好马呢?
  
  重庆人一直以为,夜不收是本地俚语,因为我们从小就听父母这样数落,而父母的父母又这样数落他们。其实,夜不收,乃是一个文言文,只是很多人不再去追究它出自哪里,更不敢相信,它是元朝,乃至明朝时期的间谍称谓。
  
  三吃豁皮
  
  深巷里弄,豆花饭热闹,吃到酣处,猛听得一声“你娃吃豁皮!想都莫想!”众人一惊,停箸张望。那食客不得不掏出钱,鼠窜而逃。
  
  公交车改为自动投币后,乘客鱼贯而入,难免有逃票漏票之人,终被司机发现端倪,怒目侧身相向,“吃豁皮的,补票!不补票不开车。”
  
  某贪官被双规,百姓奔走相告,“又扳倒一个吃豁皮的,活该!”
  
  吃豁皮者,不愿在众目睽睽下被指责为“吃豁皮”,大都以“忘了”、“打瞌睡”、“不知情”为借口,搪塞其辞。事若不败,洋洋得意,吃豁皮一次比一次胆大;事若败露,嘴上仍旧不服输,要豁皮两下。这是因为,吃豁皮比吃白食,比铁公听上去更粗野更让人没有尊严。
  
  其实吃豁皮一词之始,并非来自于“人之初性本恶”之说,天天说别人吃豁皮的,被人骂做吃豁皮的,大概不知道,豁皮的出身倒是颇有些人道主义情怀。若干年前的村野,打家具的木工是令人骄傲羡慕的行业,娶亲办丧,少不了他们的活计。只是不管木头好歹,总得刨去原木的表面,那就是豁皮。豁皮有什么用?没用!做不了凳子做不成床,莫说当正料,连余料都没它份,堆在一起还占地方。东家的汗毛都比穷人的腰粗,穷人只要说几句好话,就可以捡回去当柴烧,垫鸡窝,甚至塞塞门缝,挡挡寒风。于是吃豁皮也就成了白捡便宜的意思。
  
  现在,吃豁皮虽说惹人厌,但看豁皮倒成了乐事。街边杂耍,夫妻斗架,乞丐行讨,总有大帮人围观,此为笑豁皮,看豁皮,看稀奇,看热闹,不看白不看,不笑白不笑。
  
  商家就喜欢大伙看豁皮,“看豁皮,看豁皮!新出的XX手机,50块话费送手机。”于是看豁皮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有豁皮捡,浪费点时间算什么。驴友们也常以“某处当豁皮,发呆,神游......”为由头,招募更多的玩家,同去探险游乐。
  
  有时间去看豁皮的,当然是闲人,所以如果谈论某人是豁皮,坏了的说,是个耍客,蹉跎不得志,游手好闲,往好了的说,那是性情中人,淡泊名利,闲云野鹤。
  
  村野乡人虽不懂陶潜雅兴,但明白过后,他们也会直起劳作了一天的腰,对着南山,直白地说,采菊东篱下,悠然一豁皮。
  
  四吹垮挎
  
  吹垮挎在重庆方言里是个极端有感情色彩的双性词。在某些场合可以显得很仗义,很亲昵,在另外一些场合则显得很鄙视,很无能,颇有些外强中干的意思。
  
  久别重逢,真情流露地吹垮挎;酒逢知己,相见恨晚地吹垮挎;谈恋爱,花前月下地吹垮挎;做生意,明枪暗箭地吹垮挎。
  
  喜欢吹垮挎,并且善于吹垮挎的人,古代叫说客,也有叫掮客的。总之吹垮挎的人是游走江湖的人,懂得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纵横捭阖,是善捕人心者。借吹垮挎而上位者,古有苏秦,诸子百家,现有易中天,于丹,以及各类谈古论今的电视讲坛。
  
  重庆方言的吹垮挎与北京话里的侃大山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看,吹与侃都是嘴皮子功夫,垮挎与大山都代表着大物体,其实垮挎何尝不是大山?不过是把山都给吹垮了,所以垮挎是山的另外一种物理形态,在造词方面,重庆人显出了他顽劣的一面。所以用垮挎来形容嘴上功夫,更胜一筹。
  
  王朔在颇有自传特色的小说《浮出海面》里,曾描写一男孩死缠烂打追一女孩的情景,女孩嫌男孩太油滑,不踏实,一直不肯接受,有一天,男孩想了一招,又去找她说,“别人都叫我现代愚公。”女孩想了很久,不得其解,问:“为什么?”男孩说:“因为我在用嘴砍(侃)山。”这真是一语双关,女孩最后到底还是被俘虏了芳心。王朔的这个笑话,和重庆方言“吹垮挎”真是不谋而合,爱吹垮挎的重庆人,何尝不是现代愚公?北京有侃爷,重庆有吹哥,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只是,凡事过犹不及。咬牙切齿、痛心疾首地说一个人吹垮挎,这个词语,就会显得无比刺耳。这时的吹垮挎相当于粤语里的鸡婆、八卦。女孩骂男孩吹垮挎,多是男孩夸下海口,骗色又骗财,空许一桩好姻缘。上司骂下级吹垮挎,多是下级溜须拍马,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合伙人说同伴吹垮挎,是要与他恩断义绝,江湖两相忘。
  
  一个吹垮挎怎么能具有如此极端的感情色彩!完全凭借说者的语气,就可以上天堂、下地狱。
  
  说来说去,还是说这词语背后的主人。
  
  非爱即憎,是重庆人的秉性。爱的时候,捧你,宠你,说你吹垮挎,是夸你是个贴心贴肺的可人儿。得空了,还三两作伴,四五成群的要求周末一起出来吹垮挎,是巩固兄弟情,姐妹谊。
  
  哪天翻脸了,恨你,咒你,说你吹垮挎,是要大家都知道你华而不实,胡乱编造,是个轻浮没本事的浪荡子。嘴狠的人,这时还会补上一句:“哼!吹垮挎!他的肠肝肚肚我都看得清清楚楚!”
  
  不懂的人,说重庆人翻脸比翻书快。
  
  懂的人,说重庆人血性。
  
  五穿穿儿
  
  穿穿儿,对于一个安分守己、小富即康的地域来说,显得尤为贬义。若干年前的重庆山重水复,山林与良田交错,云遮雾罩,若一个人不安于耕作,不要说在祖国大地上驰骋南北,就是在这山城中,从一个村跑到另一个村,神龙见首不见尾,你就是那不务正业的人。尚未开化的重庆人便给这种异类取了个名字“穿穿儿”。
  
  当穿穿儿被发明时,此地民风还很淳朴,人心大多善良,属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朝代。
  
  农民就该种地,教师就该教书,非富非贵的家庭,不老老实实地干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算得到了一些便宜,也不长远。
  
  穿穿儿的贬义是因为这种人不走正途,走街串巷,这里收到了风声,那里听到了消息,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一个人,却明接暗合了许多社会关系,张家小儿成绩不好却要读名校,他可以帮忙;李家媳妇下岗想再就业,他可以张罗;就是王家老爷子仙逝,他也可以跟坟场通融,占据风水宝地。穿穿儿看起来似乎无所不能,手眼通天,得过他好处的,恭恭敬敬叫他声社会活动家,想得却没得到他好处的,在背后“呸”他一声:穿穿儿!
  
  这“呸”的一声里,基本上浓缩了穿穿儿们的人生艰辛,人前风光的时候谁又知道穿穿儿的卑微和低贱的一面。
  
  像针线一样穿来穿去,坚硬锐利的是针头,柔软绵长的是线身,只要有一分小利,穿穿儿就要去钻,就要去顺应。他们深谙长袖善舞之道。最开始是为着自己,但不是每次都能获得实利,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开始穿,渐渐地穿出一张网,当一些出其不意的关系开始呼应时,穿穿儿便得利了。
  
  穿穿儿,说到底了,只是一种角色,一种生存角色。这样的角色,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地球村没他不行。掮客、好事者、社交达人......是穿穿儿的雅称,是穿穿儿的字号。众所周知的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你的专业知识,85%则取决于你的社交能力。民间的穿穿儿虽然不懂名人名言,他们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左右逢源的好处。
  
  换成重庆话说,卡耐基也曾是一个穿穿儿,他出身于农家,做过教师、工人、推销员、演员等工作,但这些都不是他理想的工作,他始终认为过有意义的生活比赚钱更重要。他决定白天写书,夜间去夜校教书,以赚取生活费。于是他说服了纽约基督教青年会的会长,同意他晚间为商业界人士开设一个公开演讲班,从此,他开始了一生的成功教育事业。只是一个人名利双收后,老百姓是不会再叫他们“穿穿儿”了,只会称呼他为成功人士。崇拜者们还会不计前嫌地送他一项“英雄不问出处”的高帽。
  
  所以,穿穿儿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下,是属于那些即便是有一定社会关系,却始终在小圈子里,比如说一个管辖区,涪陵、长寿、万州等某个区县玩的转,或某个行业,医院、健身中心吃得开的角色。而万幸中的不幸是:他们的社会关系如此局限,又或是他们整日为绳头小利而困扰,他们的人生也因此很难再上一个台阶,时至今天他们便有了更为刻薄而精细的称呼:药穿穿儿-----给医院推销药的二级代理;学穿穿儿-----以各种名义为高校聚财而招生的人;房穿穿儿-----谋取黑利的房屋中介。
  
  六亏到唐家沱
  
  菜园坝的农贸批发市场,一个泥腿子跟另一个泥腿子杀价,突然一个人不乐意了,高声喊:不卖了,不卖了,亏到唐家沱了。
  
  南坪八公里家具城,一个古典实木的茶几喊价三到四千,买家一口气杀到三百,说,你又不是紫颤木,大不了松木板板!我老家后院多的是,哄黑人没晒过太阳吗?卖家翻个白眼,心里估算了下利润,手一摆:亏到唐家沱,谈都不想跟你谈!
  
  亏到唐家沱,有时也说亏齐唐家沱,都是一个意思:亏了,输了,赔了。是否真实亏本了?不过是生意人的一个花招,就好像每天都有商铺写大字,跳楼价,卖血价,你要信的话,也就钻进圈套去了,不信的话,还可以跟他磨一磨。
  
  有不懂唐家沱典故的,反唇相讥:我还亏到李家沱了!亏齐朝天门!
  
  说唐家沱的人也就哈哈一笑,少拿地名跟我犯浑,唐家沱就是唐家沱。
  
  唐家沱,何方神圣?老爷子骂败家子,一天就知道赌!你要亏到唐家沱!一代代传下来,儿孙们只知名,不知意。
  
  其实,犯这种典故错误的也多是重庆后生。
  
  唐家沱是长江重庆段里的一个回水沱,人在长江淹死后一般流到该处就不再往下漂,凡在唐家沱以上落水的人,其家属多在这里寻找尸体。重庆人好比喻,就用亏到唐家沱表示做生意失败,只有投河自尽,流到唐家沱。
  
  其实这个典故和垓下之战也有不谋而合的地方。项羽败局已定,乌江别姬,背水一战,孤注一掷,无颜见江东父老,虽然最后自刎而尽,但死得壮烈,就连乌江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但到底还是一个“输”。只是垓下现为安徽灵璧县所在,不知道安徽是否有“亏到乌江”的俚语?要是此地为重庆人的地盘,恐怕就没有后来“亏到唐家沱”的事了,“亏到乌江”估计要流传千古了。
  
  《葛朗台.欧也妮》要是拍重庆方言版,应该天天会说“灯火调这么亮,你想亏到唐家沱吗!“奥巴马要是来重庆做城市交流的话,也许会耸耸肩,学一句重庆话,国力不济,股市崩溃,亏齐唐家沱了;前几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市,一大批出口型企业,相继倒闭,也不得不哀叹,亏齐唐家沱了;喜欢把钱存在银行里,坐等高息的人,遇到政策调控,紧急降息,也要来一声叹息,亏齐唐家沱了!
  
  七飞起吃人
  
  声色俱佳的是尤物,若这尤物跳在舌尖,舞在唇上,落在听众敏感惊诧的思弦上,必是极大的诱惑。这样的尤物比人更长命,比画更鲜活,比器皿更玄乎,它的美在无形与有形之中,在一切的想象之中。
  
  它是方言,现代汉语不多,但重庆俚语里一抓一大把。它画面感和镜头感绝对突出,像一个好的小说,单是这样的一个词汇,就让人浮想联翩。这种色相感,在一些颇具乡土特色的小说中,非常明显。有老农的横蛮、刁钻,自娱自乐。像拿起一把刀追赶盗客,跳上了屋顶,对着月光,砍了空气几刀。
  
  还不能说人家傻,否则对着你的鼻尖挥舞两刀。
  
  输人不输场,这就是飞起吃人。吃没吃到先不说,架势一定要拿足,横就要横饱满。重庆人的脾性说来就来,桌子一掀,凳子一踢,一副“老子不信医不了你”的模样。在以暴制暴的年代,飞起吃人还是很管用的,不然怎么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呢。再加上一个“飞”字,暴力美学的意境全出来了。
  
  飞起吃人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就像战争一样,正义与不正义与否,都难免一场精神重创。它是一种形态,文明中的一个符号。不能怪,也无需怪,弱肉强食本是自然界的法则。
  
  飞起吃人,这样的词,不会无缘无故长在重庆。说历史,又要谈到袍哥、吃血饭、拜码头,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和情结。不过这些都是男人的故事。可是任何一个地域都有血性方刚的男人,成群结队的,打打杀杀的,一抓一大片。而我们不过是仗了一方水域,于是有了一点不一样的风景。
  
  知情者明白,这风景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女人。
  
  要被冠上这样的名号,也许就只有重庆女人了吧。
  
  外地人常爱说,你们重庆女人很生猛啊。这生猛听上去有些刺耳,是在揶揄某种不该有的开放度。是指不会柔软和中庸,一切都是像男人作风,喝酒、划拳、硬碰硬,看似巾帼不让须眉,实则让人消化不良。生猛的东西只能浅尝辄止,与两性交往,是要男人退避三舍的。
  
  生猛?不就是飞起吃人?像侠女,比侠女刁,说仗义,比仗义任性。
  
  飞起吃人,也是泼辣,是要你肠子肚子都记得住什么叫厉害!于情于利,重庆女人的飞起吃人都叫人印象深刻。
  
  黄荆棍下出好人,也是重庆女人的家训。
  
  时过境迁,飞起吃人也适用于越来越多的场合。在现代文明社会,自然不能明目张胆地抢码头、争地盘,血战江湖,它采用更为隐蔽的方式存在,比如霸王条款,比如店大欺客。
  
  卢梭说,人生而平等,但人性却说,人生而追求不平等。这是自然法则,飞起吃人不会消亡,不过是换几个马甲,轮回几个因果,改头换面,乔装而行。
  
  这就是人世。


微信搜索:辉坛文学,每晚八点,有声原创,不见不散!扫描关注吧!

 




分享到:
请点击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让更多人阅读!


此文甚好
(0)
0%
踩一下
(0)
0%

标签(Tag) : 凤雏生文评

  







分隔线


发布者资料
龙在江湖 本文作者文集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辉坛积分:6390 分 辉坛金币:1580 枚 注册时间:2015-04-27 00:04 最后登录:2015-06-24 10:06